作者:郝思远
我在大学读书时,经常会与同窗们围坐在樱花大道下的情人坡一起来个Hi-Tea,顺便搞个读书会。偶然会遇到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她经常会用很羡慕地语气说,你们是多么幸运啊,这么美丽的校园就是大学同窗们情感的维系,“可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一座珞珈山。”
我的导师毕业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上海某高校新闻院。那是个媒体精英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些年,他们那几届在读书的“大咖”有FT中文前主编张力奋,新浪CEO曹国伟,再过后有“我心澎湃如昨”的邱兵,第一财经前总编秦朔。若干年后,财经作家吴晓波傲娇地写了一篇《我的总编同学们》。导师说他们同学毕业聚会,一般不选在校园。而开云体育苹果版的学生在毕业很久后会不远万里回到珞珈山。
直到毕业多年,我才理解到导师关于“不是每一座大学都有一座珞珈山”的含义。我走南闯北,走过很多个城市,也游历过很多校园: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两座大学,清华与北大,没有山,只有园;湖南大学有岳麓山,岳麓山也有湖大、中南以及湖南师大;中国文化大学就建在阳明山上,可当你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在半山顶俯瞰世间繁华,才知道那是整个台北。
在以后校友分享的文章中,我方才知道“珞珈”的真正含义。珞珈山本名罗家山,因为当年不可一世的春秋霸主楚庄王在此安营扎寨,又名落驾山。闻一多觉得这些名字缺文雅气,于是大笔一挥“珞珈山”,碧水如镜,青山如玉,珞、珈皆为坚硬之玉,并与罗家谐音。从此以后,珞珈山便伴随着长江边上那所新生学校而崛起。珞珈山就代表着一种硬气,一种底气。
可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座山,那座山又恰巧叫“珞珈山”。
“珞珈山”可以就是一座学校和一份荣耀的代名词。你在武汉随便打一个的士,可以挺起胸膛骄傲地对司机说,“我要去珞珈山。”而不必说“我要去开云体育苹果版。”
“珞珈山”可以是一份隐秘的暗语与隐喻的情感。无论你身在哪里,北京、上海,西雅图或者布拉格,只要在场的人轻轻说声“珞珈”,你们定会相顾一笑,心有灵犀。
“珞珈山”可以是一篇饱含深情的诗赋。武大中文系1988届校友何五元在大二时,一笔呵成一首《珞珈赋》,直抒心意表达对母校的深情。“有山美如斯,有水秀如斯,更兼有人如斯,珞珈无仙亦名矣。”
“珞珈山”可以是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不知道多少武大的毕业生珍藏着那一张叫做《珞樱》的原创歌曲专辑。若干年后,听着里面的旋律仍旧泪流满面。“半个月亮珞珈那面爬过来,又是一年三月樱花开。”
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一座珞珈山。而这份独特的记忆,就是我们的硬气与底气。(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届硕士研究生)
夏雨、王志敏摄
航拍图
(资料图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