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开云体育苹果版遥感卫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讲解队赴山东海阳调研

发布时间:2024-09-30 09:57 来源: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 关琳、熊尚洵、李珍珍阅读:
A A A

通讯员:关琳、熊尚洵、李珍珍

科学筑梦,科普筑基。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正在全国各地开展。9月23日—24日,开云体育苹果版遥感卫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14名讲解员组成的调研队前往山东海阳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探讨商业航天和测绘遥感行业发展前景。期间,调研队还在张平文校长、李资远副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学习“地雷战”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

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

讲解队一行来到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参观。作为我国首次海上“一站式”发射、首次近岸海上发射的火箭发射地,东方航天港承担着海上发射和航天科普馆的双重作用。此项目既可在火箭发射期间提供测发指挥、飞行控制、通信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又能在非发射期间向公众开放,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

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主场馆占地约2万平方米,其中室内游览面积约1万平米,总投资4.5亿元,总计7层,涵盖六大展区、60余项高科技展项。该基地设计了多媒体交互、沉浸式游乐及创客式教学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并且引入智能控制系统统筹管理。除传统航天科普内容外,这里还兼有海上发射特色的体验项目及科普课程。

队员们在总装实验室和航天博物馆,学习了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史;在航天故事区见到了空间站、返回舱等模型;现场体验了多种装置艺术、多媒体交互、沉浸式游乐及创客式教学。按照科普馆的“故事线”,讲解队成员沉浸式体验了火星探险活动,并经过未来母港、星际航行、好奇号科研工作站、穹幕影院等“关卡”,最终“重返”地球。

讲解团成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张天琦感慨:“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既学习到航天知识,又收获了新奇的沉浸式亲身体验;通过与场馆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学习了如何讲好展馆故事,尤其是与听众的互动经验,今后我会将这些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讲解中。”

1.jpg

2.jpg

东方航天港火箭水平总装测试厂房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可在一周内完成星箭技术准备、实施发射,是面向未来卫星星座快速组网发射需求而打造的一型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此次承担开云体育苹果版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东方航天港首个形成生产能力的基地,便是组装捷龙三号的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基地。

在东方航天港火箭水平总装测试厂房内,讲解队近距离地看到尚待组装的火箭实体。展示墙上引力系列火箭一项项的记录和创新也让大家看到了商业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据工作人员介绍,东方航天港的运行离不开强大的海工资源和完备产业集群支撑,从火箭出厂滚装到发射船,运输距离不超过6公里,整个转运过程不超过2个小时。火箭进入预定海域后,发射流程不超过48小时,整个流程一般不超过一周,真正实现了火箭的“生产制造发射一体化”,发射效率大大提高。

“以前是星等箭,现在是箭等星”,工作人员提到。商业火箭的迅速发展,使得火箭生产力量加强,以前卫星需要排期很长时间才可以上天,现在这个周期正在缩短。商业航天火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引发了大家对于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的思考。

“商业航天的蓬勃兴起为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对于测绘遥感学子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家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突破,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遥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硕士生迟浩对未来充满信心。

博士生屈文虎认为,商业模式让航天不再局限于政府项目,响应速度快,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拓展了技术应用场景。他相信,正是这种开放与竞争,加速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3.jpg

“遥感信息+现代医学”创新融合,开云体育苹果版等单位牵头研制了全球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开云体育苹果版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珞珈四号01星),并由“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承载。调研队满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前往“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地——连理岛,现场弥漫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现场人群的情绪逐渐高涨,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壮丽时刻的期待。

4.jpg

在万众瞩目之下,发射指令下达。伴随着倒计时的结束,整个发射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凝聚。“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犹如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猛然挣脱束缚,划破长空,留下一道绚丽的尾迹,直冲云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那道逐渐远去的光芒,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

6.jpg

火箭逐渐升空,但思考并未停止。同学们意识到,这颗卫星的升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医学领域未来发展的一次深远探索。它将如何助力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如何改善医疗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大家分享着彼此的感受与见解,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服务社会的决心。

来自计算机学院雷军班的施昊男刚刚进入大学学习,但也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未来会考虑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遥感影像分析中。

博士生林欣创深知在学科交叉中,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将使数据更加具有价值。在遥感技术服务于人民健康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地面基站以及多源传感器数据,可以实现从天到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或者医学分析。

海阳地雷战红色教育基地

东方航天港所在的烟台海阳是地雷战的发源地。队员们有幸在张平文校长、李资远副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海阳地雷战红色教育基地,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聆听地雷战的英雄故事。

作为革命老区、地雷战的故乡,抗日战争时期,智慧的海阳人民“没有铁雷造石雷”,研制出10余种被誉为“铁西瓜”的地雷和30余种埋雷方法,打响了载入中国史册、威震全国的海阳地雷战,共歼敌1000余人,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为代表的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

地雷战纪念馆以大量的实物及图片再现了当时海阳民兵抗日的积极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的壮观场面,全方位展示了海阳党政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展现海阳人民敢于担当舍身报国的家国情怀、敢于斗争不畏强敌的英雄豪情、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聪明智慧、敢于胜利乐观自信的坚定信念。大家被先烈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深深鼓舞。

硕士生杜欣玲表示,今后将会传承和发扬地雷战精神,将其融入科研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建设贡献新兴力量。

7.jpg

8.jpg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

山东海阳核电厂完成三代核电自主化国家使命,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核能+新能源+储能”融合,海阳核电实现了源、网、荷、储深度协同,“能源发展+生态修复”,海阳核电实现了能源、环境、社会深度协同。核电厂工作人员为讲解队介绍了海阳核电项目采用当前世界上先进的、安全性高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和模块化设计的AP1000核电技术,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海阳核电厂在技术创新和绿色能源发展的显著成就,深刻感受到了海阳核电厂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这是讲解队成员侯佳丽第一次进入核电厂,“海阳核电厂的建设不仅提供清洁能源,还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这样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并重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来自弘毅学堂的大一学生陈家瑞感慨“以前都是在课本里看到核电知识,今天有幸亲眼所见!让我惊喜的是,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还可以利用起来给当地居民提供热水。对核能进行二次利用,大大减少了烧煤供暖带来的二次污染。”

9.jpg

据悉,开云体育苹果版遥感卫星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荣膺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认定。该基地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进基础设施,致力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普及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专业课程体系及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世界一流”的专业支持和场地保障。

(摄影:屈文虎、侯佳丽)

最新阅读
Baidu
map